阅读历史 |

民国小百姓 第92章(1 / 3)

加入书签

一时人心浮动。

“一定是山下那小鬼子散布出来的!”区明一拳砸到桌子上,怒道:“竟还有人相信他编的瞎话,这些人长没长脑子?”

“你先别抱怨了,咱们得想想办法,把人稳住。”蒋四成去看春妮。

春妮问他们:“你们觉得,这个消息,是不是真的?”

海城有不少倭国企业,去年他们也有学生毕业后去倭国人的企业里应聘当了工人。其实学校不抵触学生到倭国人工厂做事,毕竟活下来才是最重要的。但她觉得,山下在这观察这么久,目的可能没这么简单。

何况津市比旧京还远,早在全面抗战前就已经沦陷,要跨越一整个华国海峡,真的会有人愿意去吗?

但山下友幸的所为也为春妮解开了一个疑惑:如果连德江他们更看中学校培养的学生的话,那的确保持现状对彼此都是最好的状态。

毕竟,假如他们采用激烈的手段将学校抢到手,那可能会跟吴江大学一样,要么逼得学生游|行罢学,要么校方关掉海城的学校远避到敌后去,那么,倭国人自然就鸡飞蛋打了。

现在的山下只能缩在学校里,利用一些小恩小惠达到目的,这还真的可能是妥协了的缘故。

毕竟学校真落进他们的手上,想要什么学生,直接装上车就走,巡捕房的那些软蛋还能真把他们怎么样不成?

学生们七嘴八舌开口:“我反正觉得有古怪。”

“我也是,咱们工厂这么厚道,工人也拿不到五十块那么高的工资,指望倭国人,怎么可能?”

“话也不能这么说,海城有些倭国人的工厂是比华国待遇好啊。”

“你这话什么意思?觉得倭国人好,你去跟山下报名啊,他肯定乐意得很。”

“我可没这么说,我是说我娘,她在倭国人的纱厂干活,在那边吃的是比她在华国人工厂干活时吃得好一点嘛。”

“那是你娘工作的纱厂厂主不是人,又不是所有华国人纱厂都是这样的,哪个地方不是有好有坏?”

再说下去,该打起来了。

春妮只好出来拉架:“行了,都回去上课去。山下那边,你们都注意着些,看看有谁被他说动了。”

其实她心里也嘀咕,津市的工厂高薪跑到海城来拉人,这事,怎么听着这么怪呢?

120 募集

不管怎么说, 山下友幸承诺的好日子远在津市,学校提供的幸福生活近在眼前。只要眼睛不瞎,明眼人都知道怎么选。

对学校的学生和老师们而言, 从年头开始, 现在将要到年末,学校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过。哪怕外面是风霜雪剑,师长们劈开剑棘,如何用一身血肉之躯为他们撑起这间小小的学校,让他们在学校这小小的一方天地得以平安,大家都是有目共睹。

这一年中,海城内风云变幻, 海城外战火连绵。学校就像在暴雨中穿梭的小舟一般,将倾未倾, 却非但未倾,还护佑着一船的学生平安度过了一载春秋。

他们真正做到了将战火阻于校园之外,在最危急的时候,也没有想过撤退休课, 抛弃这些学生,让学生们无学可上。

在没有外援, 没有资助的情况下,他们自力更生,另寻生路, 这已经是他们能力范围内所能做到的极致。

可人力有时尽。

这世界不幸的人太多,即使是学校, 也只能保证学生有两餐平安饭吃,再勉强发一身冬衣,送几个煤球。其他的, 也没有能力顾上。

山下友幸不可能不知道校方对他的防备,但他就像被设定好指令的机器人,不管校方师生怎么对他,他仍旧能够找到机会去接近需要帮助的学生。

那么,校方能阻止学生接受帮助吗?

如果山下带着明显的恶意,校长拼着命不要,也会阻止,可是人家说了,没有什么目的,只是看见了不幸的人,想帮一帮人家。

话到这份上了,还能怎么办?

在春妮小的时候,基地还没有那样强大,附近的基地想吸引大人们去他们那里扎根,甩出了很多优越的条件,也有不少人动心,改换了门面。那一次的竞争,直接让基地壮年人口去了三分之一,留下的,全是他们这些没法立刻用上的老弱病残。那次人员的大量流失,差点让基地分崩离析,但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,基地领导硬撑着没有甩掉他们这些包袱,撑过这段时间之后,基地仁名传遍幸存者,又迎来了新一波人潮的投奔。

而之前挖人的基地也曝露出不拿本土人士当人,利用老人孩子当诱饵等坏事,很快从内部瓦解了。

倭国人里不是没有同情华国人,帮助过华国人的好人,也不止春妮遇到过这样的人。如果山下友幸真的是这样的人,那没什么好说的,师生们肯定同样当朋友一样看待。可他和他的主人一开始就带着那样的恶意出现在他们面前,这让校方很难放下心来。

春妮有过一次类似的经历,她知道,一时的得失并不能说明什么。只要他们能够稳住,学生们迟早有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