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历史 |

原来我早就宠冠六宫了 第172章(2 / 3)

加入书签

听,母后会的可多了。”

&esp;&esp;洛长安:“”琴棋书画、诗词歌赋我必须全会就是了,给帝君做媳妇压力大啊。但我前儿什么时候写诗了?

&esp;&esp;帝槿禾颔首,“这样啊,我想读母后写的诗!”

&esp;&esp;帝千傲缓缓道:“夜里我也要听诗。情”诗。

&esp;&esp;洛长安:“”好吧。

&esp;&esp;海胤将地上的奏折、公文和披风一一都捡了起来,递给了帝君,心想好家伙,方才帝君去而复返进屋办人那不顾一切的劲儿哦,我老脸都红透了!!是不是可以期待小公主了!!!

&esp;&esp;帝槿禾缠着母亲要听诗,“母后,你给父皇作了什么诗,念给禾儿听嘛。”

&esp;&esp;洛长安帮儿子复习功课似的,张口背诵了一首五言绝句《静夜思》,糊弄三岁小孩:“床前明月光,疑是地上霜,举头望明月,低头思故乡。”

&esp;&esp;帝槿禾皱眉道:“这是唐朝诗人李白的诗,不是母后作的。母后敷衍禾儿。”

&esp;&esp;洛长安心想不错不错,原来儿子熟背了这首五言绝句,立马背诵一首复杂一些的七言绝句《江南逢李龟年》:“岐王宅里寻常见,崔九堂前几度闻。正是江南好风景,落花时节又逢君。”

&esp;&esp;帝槿禾皱着小眉头道:“这是唐朝诗人杜甫作的诗,也不是母后作的呀。又敷衍禾儿。”

&esp;&esp;洛长安比较满意,轻声问着:“唐诗三百首你都会了吗?”

&esp;&esp;“是啊!”

&esp;&esp;洛长安怔了怔,“你不擅长哪个朝代的诗啊?”

&esp;&esp;“南北朝。”

&esp;&esp;“哦,好的。”洛长安张口来了一首南朝时期的著名思想家陶弘景先生的《答谢中书书》:“山川之美,古来共谈。高峰入云,清流见底未复有能与其奇者。”

&esp;&esp;帝槿禾轻轻一咳,“陶弘景先生的这首我正好背过啊母后。你根本没有给父皇写诗对不对!刚才父皇到底想看什么字嘛!”

&esp;&esp;才三岁,背的诗有点太多吧!给母亲留点活路不好吗,已经糊弄不住了。

&esp;&esp;洛长安交底了:“对,为娘根本没有作诗,你等你父皇下了朝,去问你父皇他想看什么字好不好,母后回答不了这个问题”

&esp;&esp;

&esp;&esp;坤宁宫内

&esp;&esp;太后得知了是吴太妃在背后使坏教恶仆刁难她一个月,心中其实没有太大的意外,她早就想到了,于是便命人将吴太妃传了来,回礼。

&esp;&esp;“来了啊。”太后询问着。

&esp;&esp;吴太妃笑得极不自然,“来了”

&esp;&esp;太后厉声道:“跪吧。”

&esp;&esp;吴太妃进门就跪在了太后的身边,哭哭啼啼地说道:“原一个恶仆的话有什么可信呢,左右就我一人去看过姐姐,分明他临死也要拉个垫背的,本太妃给他陪葬,他多大脸呢!姐姐倒教他挑拨了咱们的姐妹感情不成?那恶仆偷了我一万两银票,妹妹还有冤没处去说呢!”

&esp;&esp;太后知道没有将吴太妃抓个现形,很难使其承认,于是只是笑笑地说道:“传你来,只是照顾哀家身子,你倒不必如此警惕,你知这一月,哀家断食断水、受尽折辱,也觉得是一种锻炼,日子过得好了,就得来点苦头,才更能体会日子好过。你接下来一个月在坤宁宫陪侍哀家吧。”

&esp;&esp;吴太妃心想必然是要我一个月缺水少粮在她眼皮子底下消瘦,但又不好明着说不愿意,只在心里恶狠狠地诅咒太后儿孙死绝,“是,太后娘娘。”

&esp;&esp;太后吩咐吉祥道:“吴太妃代替哀家行斋戒礼佛,先断水断粮五日,清一清腹中俗物,随后以青菜饱腹一日,再断水断粮五日,天寒不必跪在地上,赐跪蒲团,为期一月,佛心满了,便放她回去。”

&esp;&esp;吉祥颔首,“是,太后娘娘。”

&esp;&esp;吴太妃听后只觉得背脊发冷,太后的蒲团是什么,吴太妃年轻时就见识过了,此事都怪洛长安,发什么孝心将老东西请了回来,如果不请回来,太后这两天就已经咽气了,哪里还有今日之事,我今日所受之苦,都是洛长安造成的,我一定会报仇雪恨的!

&esp;&esp;忍受不了,立刻、马上就要让洛长安死!!!!

&esp;&esp;明日的暗杀,不留活口!!!

&esp;&esp;

&esp;&esp;龙寝内

&esp;&esp;帝千傲去上朝以后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