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历史同人)开局给秦始皇盘点四大发明 第175章(2 / 3)
,后来还被推荐于朝廷,一路晋升到上京任太医院院判,不过李时珍在这之后,任职一年,便辞职回了乡,他又回到了民间。】
【太医院的经历,以及李时珍再次回到民间,为他著出《本草纲目》打下了深厚的基础。】
汉朝未央宫。
刘彻差点以为自己听错了。
什么叫世上无难事,只要肯放弃?
怎么就听着那么奇怪?
不过倒是也有几分道理?而且刘彻又突然意识到,这行医救人的名医名家,以及很多医学著作的出现,好像都和“民间”有很大关系……除了家中典籍底蕴丰厚,便是多行走于民间之中,由此才积累了大量的知识认知与救人能力吗?
【李时珍在当官期间,仍是积极的从事药物研究工作等。
比如其经常出入于太医院的药房及御药库,认真仔细的比较以及鉴别各地的药材等,为此搜集了大量的资料,同时还有机会饱览了王府和皇家珍藏的丰富典籍,其中包括《本草品汇精要》。】
【除此之外,李时珍还从宫廷中获得了当时有关民间的大量本草相关信息,并看到了许多平时难以见到的药物标本等,由此更是开阔了眼界,丰富了知识,而李时珍到民间行医,也用实践证明了许多医学方面的知识。】
【比如他发现过去那些有名的,或是没名的药书,往往都有许多错漏之处,甚至错得离谱,加上吃错药可是要吃死人的,所以基于此,从李时珍34岁开始,他便决心编著出一本靠谱的全新本草书来。】
【这就是《本草纲目》能诞生的条件和初衷。】
果然是如此。
一路听下来,历朝历代下众人,不少都有此想法和深思。
不止是医学一道,在其他学科领域上,想要有所建树和成就,大概也是要如此作为才是。
天下何其之大,这民间至今可还没探索完全。
也不知道有什么是他们至今还未曾发现的,所以就算有了这资料库内容,也必须要结合实际,甚至运用到实际,用实际验证和证明才是,否则又怎么能知其然,再知其所以然呢。
【一本里程碑式的医学著作,其出现必然是不容易的,而且这对李时珍而言,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。】
【长久的行医治病之路,李时珍经常是独自一人进入深山以及旷野,甚至是江河湖海之中,就是为了考察搜集各种矿物,植物以及动物的标本等,同时也是为了栽培草药,而且为了验证相关草药,李时珍甚至还会亲自尝试药效如何。】
【除此之外,李时珍也经常向人请教,无论是药农还是村口的老人,亦或是砍柴打猎的山民等等,只要能够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,他都愿意仔细去听,并且这期间,李时珍研究了将近800多种医药书,写书的同时,还大改过三次。】
【于是就这么经历了总共27年的时间,终于在花甲之年,李时珍才得以编著完成了这部药学著作《本草纲目》。】
【这部重新总结了16世纪以前,我国医药学知识,提出当时最先进药物分类方法的药学著作,同时也汇编和保存了当时很多珍贵得都快找不到的古籍文献,其成就以及对后世的影响意义等,可是相当重大的。】
【不过这之后,中医的逐渐衰落,甚至因为现代医学的传入,不断受到冲击和影响,也不得不说是一种难言的遗憾。】
岂止是遗憾。
更是可悲叹息啊。
明朝朱元璋时期。
朱元璋刚和一众大臣谈完,将心中所思之事嘱咐了下去,也不知道是因资料库的存在还是其他,配合的倒是不少,剩下那些就算心中仍是有所迟疑,也起不到多大的作用和影响。
不过什么都得一步步来,现在也只是个开头罢了。
但若是连开头的魄力都没有,他朱元璋这个开国皇帝,岂不是让人笑掉大牙。
所以这嘱咐之事,必然要实施下去,也必然要看出行动以及变化来。
想到此,朱元璋又将朱标等几个儿子叫来了身边。
他最看重的,当然是马秀英为他生的这几个儿子。
尤其是标儿现在可还在,还有老四朱棣,倒是能助力不少。
只是一边说着话,一边听着天幕说到这里,还是忍不住一叹。
想要避免其后那些衰落以及遗憾,现在所作的决定,可一定要施行下去才行啊。
【对于明清时期中医的发展,大致是这个趋势。】
【当然除了李时珍等人外,也不是没有涌现出其他医者及其相关的医学贡献等。】
【还有明清时期温病学的发展,即各种外感急性热病,总称温病,分为传染和非传染两种,过去人们常分不清温病和伤寒,从宋朝开始,医者逐渐发现温病其实“自成一派”,再到明清后,温病才逐渐从伤寒杂病理论中分离出来。】
【由此形成了温病学体系,而温病学也发展出了温病派,并且逐渐取代了以前的经方派中医。】
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