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历史 |

第846章 胆大包天的孔家(2 / 3)

加入书签

&esp;&esp;按理说朝廷已经核准了,成为了国家的大政,孔家如果识相,就不该对抗,老老实实选择合作,还能捞到不少的实惠,可是也不知道孔家人怎么想的,非要和朝廷过不去。

&esp;&esp;章衡代表朝廷,和孔家谈了三次,许诺给他们百分之45的股权,而且还答应承销所有产品,这个条件已经比文彦博的还要划算了!

&esp;&esp;可孔家并不满足,他们认为兖州的煤矿还不够大,应该定义为中小煤矿,属于孔家可以自营的范围。

&esp;&esp;章衡都吐血了,你们还要不要脸,兖州煤矿要是算小煤矿,整个京东路就没有大煤矿了!

&esp;&esp;而且章衡也清楚,一切的事情,都是因孔家而起,如果不摆平他们,老师的国策就没法推行。

&esp;&esp;另外还有一点,前面提到过,地方财政困窘,其中京东东路就是重灾区。

&esp;&esp;章衡,还有很多地方官吏,都盘算着赶快把煤矿开发出来,最好再争取首批的钢铁厂,落户兖州。

&esp;&esp;别看煤矿的大头儿归了朝廷,可是往外转运产品,他们能分到一些过路税,另外,煤矿需要多少工人,又会吸引多少的商人过来?

&esp;&esp;这些人又能带动多少消费,增加多少税收?

&esp;&esp;作为地方,其实要求不多,只要人气有了,金流有了,他们也就有了税收,有了政绩,足以向朝廷交代了。

&esp;&esp;“孔家是吃定了朝廷不敢拿他们如何,地方衙门又急需开发煤矿,有求于他们,所以待价而沽!”王安石下了断言。

&esp;&esp;王旁立刻点头,“父亲英明,听说有人已经上书了,认为兖州临近圣人埋骨之地,因此不宜开放煤矿,以免惊动圣贤,伤损国本!”

&esp;&esp;“荒唐!”王安礼冷笑道:“不惊动孔圣人,那他们再干什么?当别人是傻子吗?”

&esp;&esp;王旁轻笑道:“也就是那么一说呗,无非还是想掣肘朝廷。”

&esp;&esp;王安礼不客气道:“我倒是真想看看,如果真的按照他们所说,把矿区全都给封起来,一点不让他们动,再派几千禁军,替孔夫子守陵,孔家这帮人还会怎么说?”

&esp;&esp;王旁拍手大笑,“叔父的主意好,我敢打赌,如果真的这么干了,他们肯定会哭的!”

&esp;&esp;“闭嘴!”

&esp;&esp;王安石一拍桌子,“小孩子瞎说什么,国家大事,其实能儿戏的!如果孔家这个刺头儿不能拔了,韩家呢?河北的那些士族呢?另外西北呢,还有庞籍,曾公亮,张方平这三个军头儿,他们是等闲之辈吗?如果不能快速打开僵局,我看文彦博那个老货也会变脸的,反正他这个人,是彻底不要脸了!”

&esp;&esp;远在西京的文宽夫打了一个喷嚏,娘的,这天下人都怎么了?我文彦博也没干什么伤天害理的事情,怎么都看不惯我!

&esp;&esp;唉,这就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,行高于世众必毁之——无他,太优秀了而已!

&esp;&esp;王安石发觉,其实王宁安和自己的处境,居然十分相似。

&esp;&esp;他当初为了理财,力推青苗法,推方田均税,结果呢,满朝上下,包括昔日的朋友,全都翻脸了。

&esp;&esp;也幸亏有王宁安撑着,他才勉强把两法落实下来。

&esp;&esp;现在轮到了王宁安柄国,他推煤矿铁矿收归朝廷,也是增加朝廷岁入的举措。拗相公很是赞同。

&esp;&esp;他这一路走下来,因为工商发展,老百姓纷纷离开家园,到外面打工,经商,人口不断流动,传统的农村受到了一波又一波的冲击。

&esp;&esp;整个社会都在剧烈的变动之中,各种案件频发,治理的成本成倍增加,想管事情,就要有人,要增加官吏,就要多出钱!

&esp;&esp;这是最浅显的道理,如果朝廷不多拿一点,尤其是煤铁这种资源类的行业,只要把地下的矿石挖出来就能赚钱,多简单轻松啊!正好拿来扩充官吏差役,甚至对外打仗,开疆拓土,朝廷不吃一口,都给了地方的世家大族,那不是脑子有病吗!

&esp;&esp;虽然在野了,没法直接帮王宁安什么,但是王安石还是决定,要给大儿子王雱写封信,让他把自己的观察,告诉皇帝。别看赵曙信任王宁安远胜过王安石,但是兼听则明,偏听则暗。有王安石背书,也省得赵曙被忽悠了。

&esp;&esp;王安石决定,回到客栈,立刻就写。

&esp;&esp;正在他们起身要走,突然有几个家丁打扮的人,有的骑着马,有的骑着驴子,从他们面前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