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百八十七章 不擅长之事不要多嘴(1 / 3)
&esp;&esp;长安城。
&esp;&esp;这座城市原名大兴城,属于前朝都城。
&esp;&esp;前朝在这座城市经营数年,最终迁都洛阳。
&esp;&esp;大肆繁华的建造掏空了前朝底蕴,最终也落到一个气运溃散楼塌国倒的局面。
&esp;&esp;此时大唐的境遇极像前朝。
&esp;&esp;前朝或许也是发觉了什么,才行大动土木之事。
&esp;&esp;但一切没有赶得上。
&esp;&esp;过快的节奏让前朝在强盛时轰然倒下。
&esp;&esp;此时旧事重提,唐皇也不禁在思索。
&esp;&esp;与前朝有所不同的是,前朝是迁都,而傅人君等人的建议是一朝双都。
&esp;&esp;长安城是气运汇聚之地,建筑易挪,但气运汇聚则难引。
&esp;&esp;需要他时时在洛阳,才可能吸纳到气运转移。
&esp;&esp;这是一件耗时耗力之事。
&esp;&esp;唐皇更想到了镇压体内诡异的气运,若是冒然迁移,必然又导致动荡,甚至让帝后难以承受。
&esp;&esp;他一时沉默不语。
&esp;&esp;“陛下当年破除那一桩谶言时,或许就应该料到以后的路难走!”
&esp;&esp;傅人君没有正面回应唐皇关于自己是否相信《秘记》之言的问题,而是提及了往事。
&esp;&esp;“这是报应!”唐皇沉声道。
&esp;&esp;朝廷之中,敢于在唐皇面前提旧事的人很少。
&esp;&esp;这是太上皇一直的心病。
&esp;&esp;太子和诸皇子伏诛,他浴血上位。
&esp;&esp;没有人给他活路,他也不会给其他人活路。
&esp;&esp;这是他当年不得不做出的反击。
&esp;&esp;上位者不同,大唐的一切也发生了变化。
&esp;&esp;当今朝廷重员都换成了他的班底,以往的遗老或被杀,或告退,或收编。
&esp;&esp;即便是李淳风所在的钦天监,也有诸多人被牵连。
&esp;&esp;大唐的命运线,从他不服逆行之时的那一刻开始,便已经发生了转变。
&esp;&esp;如今的他也只能走一步算一步。
&esp;&esp;但只是回想当初,唐皇就不会后悔自己做过的一切。
&esp;&esp;狭路争锋,非生即死,没几个人会甘于接受那种命运。
&esp;&esp;再难的路,他也要向前行。
&esp;&esp;不管什么报应,他都要应下,步步踏出属于自己的路。
&esp;&esp;“李鸿儒,你听了这些话,有什么意见?”
&esp;&esp;太子对洛阳有向往之心,傅人君的谶言是一朝两都,而李淳风则表示赞同。
&esp;&esp;太极殿中,此时只有李鸿儒没有应话。
&esp;&esp;这小伙和傅人君扯皮打架,本是他叫过来充当傅人君的出气筒,给傅人君踢几脚出出气,一时还没用上。
&esp;&esp;抱着凑个数的想法,唐皇也想问问李鸿儒。
&esp;&esp;但凡这殿中有一人生犹豫之心,他的决心都有可能动摇。
&esp;&esp;这种事情干系重大,他没可能拿到朝堂上去过多扯皮。
&esp;&esp;唐皇不用想,也很清楚朝堂上那批人会来回骂,争个不可开交,让他难于抉择。
&esp;&esp;朝臣不是道士,也并非钦天监的人,对风水术学的态度也不统一。
&esp;&esp;一本历法都有疏漏,不可能指望秉承天地的儒家文人们完全相信道家这一套。
&esp;&esp;但实力到达一定水准时,唐皇又相信了这些冥冥之道。
&esp;&esp;有一些事情在冥冥中确实有着安排,也有着运转的大势规则。
&esp;&esp;诸多秉承天地气运的皇朝之主不止他一个,倒下的皇朝也有着千千万。
&esp;&esp;即便他贵为一国之主,在大势面前也要避让锋芒,遵循其内在的规则。
&esp;&esp;昨夜紫微星摇晃,三月同显,便是仙庭的帝王也有了巡查,更别说是他。
&esp;&esp;或许,这一朝两都之事,便很可能是紫微星摇晃的缘故。
&esp;&esp;“陛下,老师叮
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