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历史 |

第669章(2 / 3)

加入书签

才选择太子,老常刚刚说了,我一直都是大晋的忠臣啊!

“忠臣,怎么会因为艰险困难就改变立场?”

杨佳妮翻了个白眼,懒得再理会他。

她当然知道常怀远为何选择赵宁。

因为他没有别的选择。

唐珏等徐州地方大族,以及张名振、泗州副将等部分武宁文武,已经或间接或直接投靠了吴国,还犯得着他再投靠吗?

投靠过去也无功劳,节度使的位置能否保住都两说。连麾众都无法约束控制,这种能力到了吴国,未来可谓一片黑暗。

做大晋的忠臣则好处多多,仅凭一个“忠”字,日后就能保住自己的权位,就算没有新的功劳,也不愁荣华富贵。

况且徐州这地方,眼下还算有些用处,他到了赵宁手下肯定不会没有事做,而只要有事做那就是在立功。

再次,大晋在徐州已有民心根基。

——事到如今,常怀远哪里还能不知道救助难民的是赵宁?

赵宁不仅救了城外三外难民,还种下了公平正义的种子,借着这事的影响,往后要竖立朝廷的良好形象,获得民心归附那是大有可为,所以长远来看,赵氏是可以争一争徐州的。

退一步说,纵然徐州不保,他常怀远这个已无节度使之实的节度使也没损失什么,大不了就是离开徐州而已,大晋朝廷总不至于太亏待他,把他的官品降得太狠。

最后,要是他现在投靠杨氏,以赵宁跟杨佳妮的实力对比,赵宁执意要当场杀他,杨佳妮未必拦得住。

见杨佳妮走到一边去了,常怀远点头哈腰地请示赵宁:“不知太子殿下有什么吩咐?”

赵宁看着他:“你觉得我该有什么吩咐?”

常怀远知道这是赵宁在考验他,当下不顾杨佳妮在场,仗着自己有对方撑腰,肆无忌惮地道:

“卑职觉得,应该立即调集高手与大军,将那些投靠杨氏的城中叛徒都抓起来,格杀勿论明正典刑!”

这是他投靠赵宁的又一大原因。

他现在恨极了唐珏、张名振这些叛徒,要不是对方骤然反叛,他也不至于落到走投无路的境地。

这些人既然成了杨氏爪牙,那就是大晋的敌人,投靠赵宁便能杀了这些人,让他一扫胸中郁垒,一雪被背叛的耻辱!

不出意外,听到常怀远这番话的杨佳妮,从侧旁向他投来了凌厉的眼神,常怀远禁不住眼皮一跳,但立马就做出无所畏惧的样子,挺直了腰杆一心一意等着赵宁定夺。

赵宁微微颔首:“可杀。”

这些人不杀,一旦吴国大军进驻徐州,徐州就会彻底成为吴国地盘,根基会十分稳固。

常怀远大喜,整个人都有了光彩。

赵宁见常怀远一副恨不得吃人不吐骨头的上头模样,为免对方把徐州杀得血流成河,教训道:

“只诛首恶与确实有罪者,不可过分诛连,我想看到的是整肃徐州,而不是让人以为我到了这里,就只想大开杀戒。”

常怀远立即收敛杀气,把胸膛拍得砰砰作响:“殿下放心,卑职知道该怎么做,保证在不姑息养奸的同时,不玷污殿下的威名!”

赵宁并不担心常怀远做事太过分,毕竟他不会马上离开徐州,“杀人只是第一步,重要的是第二步,你可知这第二步是什么?”

常怀远想都不想:“清除了渣滓,就该整肃军纪,重整武宁军战力,让大军誓死守住徐州!”

赵宁摇了摇头,他对武宁军毫无期待可言,他注重的另有对象:“第二步是施恩于民,重建官府威望。

“城外那三万难民需得妥善安置,你与张京大战造成的问题要立即处理,并审判那些借着战争机会大发横财、兼并土地的地主大族。

“你得让百姓获得他们该有的耕地,帮助家破人亡者重建家园,我不想再看到到处都是被逼为盗、自相残杀,乃至是活活饿死的百姓。

“常怀远,你给我记住,我来徐州,首先是为了给百姓带来公义,让百姓能够安居乐业!

“一场大战下来,州县平民十室九空,百姓死伤近半,如果我只是为了得到徐州,而罔顾百姓生死,那么下一场大战之后,徐州就会只剩下朱门大户与遍地白骨,这绝不是我大晋的作风,我得到这样的徐州也没有意义!”

常怀远愣在当场。

掌书记、中门使讶然不已。

杨佳妮转头直视赵宁。

他们知道赵宁说得不是虚言,这个时候对方也不可能说虚头巴脑的话,吴国大军正在渡河北上,时间紧迫,能做的事情极为有限。

但就是在这样紧张的时间里,赵宁没有想着如何集中力量,让武宁军严防死守对付吴国大军,为大晋保住徐州,而是选择把有限的力量,用在清除无良地主、大族,主持公平正义,让百姓重建家园上。

这让他们如何能不意外?

难道赵宁就不知道,这样一来,徐州就不可能挡得住吴国大军,必然要被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